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心手向佛:记藏文化慈善基金北京唐卡艺术传承

2015-01-15来源于:北京周报网编辑:于祎铭


华关加来自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隆务寺镇霍加尔村,从小学画唐卡
6月1日中午,在北京郊区怀柔天道英才学校幽静的小院子里,唐卡艺术传承人完么项欠老师和他的学生们在约20平米的唐卡教室中专心致志地进行着唐卡创作。

与传统的课堂不同,这里静谧的空气中飘荡着悠远、空灵的佛教音乐和浓烈的牛胶味道。教室的四周覆盖着金色的幔布,在门口的一侧供奉着一尊佛像。学生们在教室四周专注地描绘着面前的一幅幅唐卡。他们有的三五成群,共同为一副唐卡上色;有的则独立地坐在一副唐卡面前用细如牛毛的画笔描绘着图案;还有的坐在角落的桌子旁边用铅笔临摹着唐卡的底稿。

据藏文化慈善基金副主任何斌介绍,这样的布置是为了给老师和学生们营造出一种寺院的氛围。毕竟,唐卡的创作是和虔诚的信仰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唐卡艺术的魅力之所在。

有着“西藏百科全书”之称的唐卡,题材广泛,以宗教内容为主,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几乎包罗了西藏生活的所有内容,是人们了解西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松赞干布时期至今,唐卡已经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唐卡的本意是卷轴画,即是用矿物质颜料画在画布上的宗教形象。信仰佛教的藏民们,家家都供奉佛像。然而,因为迁徙频繁,铜质或木质的佛像都不方便携带,唐卡便应运而生。因此,唐卡也被称作“行走的佛龛”。

2006年,“藏族唐卡”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卡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进一步被社会所关注。

在京郊小院里学画唐卡

记者在唐卡艺术传承班里看到,画师们在绘制之前,首先用牛胶来处理唐卡画布。当画师们准备好纯棉白布之后,会把画布固定在画框之内,再用绷绳绷紧。然后用调和好的牛胶正反刷两遍画布,等画布风干后放在平滑的木板上用少量清水洒在布上,再用光滑的石块进行打磨。所有唐卡都是画在经过处理之后的画布上的。

准备好画布之后,用铅笔绘制底稿是绘制唐卡的第一个步骤,这也是唐卡绘画的基本功。勾勒完底稿之后,便是上色。唐卡的色彩是不能凭空想象乱涂乱画的,要按照有关书籍的记载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技法进行绘制。染色之后则需要对细部进行勾线,而后对佛像的装饰部分进行描金。

在教室里,两名学生正用手研磨着金粉和金箔。据完么项欠老师介绍,这些金粉用于唐卡绘画中的“描金”, 描金主要用于勾勒唐卡作品中佛像的装饰。唐卡画师往往会将金粉和金箔研磨细致和水制成金汁,用毛笔蘸上之后,勾勒已经上过色的佛像。勾勒完毕,还需要用硬笔打磨,这样才可以保证唐卡不褪色。

虽然只是简单的研磨工作,但是要将一块块金箔研磨成为细致的金粉也绝非易事。据介绍,这个藏族少年,已经研磨两天了。在藏区,画师在研磨金粉的那一天是拒绝访客的。当被问及原因时,完么项欠老师笑着说:“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

最后,当画师把一幅唐卡作品中佛体、衣服、各种装饰供品、风景等全部刻画完毕后,最后就是刻画佛的脸部。

对于一幅唐卡而言,判断其好坏的最主要标准,就是佛像及人物的神态是否传神,这关系到唐卡技法中除白描以外最难的部分——开眼。

尽管帮老师完成过很多幅唐卡的上色,但最后一道开眼的工序,乔旦本始终没机会实践。今年22岁的乔旦本来自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隆务镇吾屯上村,学习唐卡已经七年。

乔旦本告诉记者,来到北京唐卡艺术传承班已经两年了。因为在青海便已经在完么项欠老师门下拜师学习唐卡绘画,所以,便跟随老师一同来到北京继续学习。年幼离家,自然少不了思乡之情。乔旦本告诉记者,藏文化基金每年提供两次回家的往返路费给他们,一次是暑假,还有一次是藏历春节。远离故乡,为了就是跟着老师学技艺,参佛理,画唐卡。

在完么项欠老师眼中,乔旦本是个有天赋的学生,经过十年的苦练是可以掌握开眼技艺,成为独立的唐卡画师的。“开眼开不好,就等于毁了一幅唐卡。”乔旦本对记者说,“我现在最大的希望是有朝一日能够完成最后的点睛之笔,成为像老师一样的唐卡画师。”

卡绘画的“必修课”——静心修行

因为唐卡独特的艺术特点和精美的工艺,加上近年来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的蓬勃发展,唐卡逐渐成为收藏家的新宠。然而,正因为画师每一笔所流露出的虔诚,才赋予了唐卡独特的魅力。如果单纯以画家的身份去绘制,即使工艺精美,也徒有其表,失去了唐卡本身的意义和文化底蕴。

完么项欠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培养一个能够独立创作的唐卡画师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随着市场对于唐卡艺术的追捧,很多唐卡画师在学习了一到两年之后便出师了。“他们所画的一副唐卡也可以在市场上卖个一两千元。” 完么项欠说,“所以,很多画师不愿意花长时间学习,而是速成之后便开始以此为生。”

这样的速成学习导致了唐卡艺术在创作上的匮乏和形式上的单一。因为基本功不扎实,经过速成学习后的唐卡画师往往喜爱画受市场欢迎的佛像。这些画师不愿意花时间在底稿上,只是将别的画师的底稿复印或者描下来,很多作品便不再有创新可言。

此外,没有了虔诚的宗教信仰为依托,这样的作品在完么项欠老师看来,是没有“灵魂”的。

在唐卡艺术传承班,静心修行、研读佛经是学生们的必修课。白天,在画室里学习唐卡绘画的基本功;晚上,同老师一起诵佛经,参佛理。幽静的郊区小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与世隔绝的环境。每天规律地生活、静心地修行,为完么项欠和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完么项欠对记者说:“当我决定来北京时,很多人不理解,他们觉得北京不像热贡那样有宗教氛围,不利于创作。但是,在我看来,北京更适合我的教学和艺术创作。在青海,孩子们待在家里,难免受到家庭琐事的打扰和影响,没法静心学习唐卡绘画,更不用说每天研习佛经了。因为这里地处郊区,环境相对独立,更适合我们的创作与修行。”

学习唐卡,摆在学生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就是《度量经》。唐卡中每一个佛像的身体比例及规格尺寸,在《度量经》中都有严格规定。唐卡自1300多年前的松赞干布时兴起,尽管画法在不断更新,但佛像的尺寸比例却从未变过。

佛的比例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不然会导致整幅画走形,这对绘制唐卡的艺人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犯的错误,因为唐卡绘画不同于别的绘画艺术,它是以绘制宗教形象而出现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所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要一丝不苟的绘制画像,才能使唐卡具有准确的传神效果。

“这就是学习唐卡的困难所在,画师必须在绘制佛像时心手合一,每一笔都不能出错。像我们常见的大德威金刚像,金刚每只手拿的什么法器,都得铭记于心。掌握这些,需要画师日积月累的练习和对佛祖的虔诚。”完么项欠如是说。

多元化培养传承人

迄今为止,中国藏文化慈善基金举办的唐卡艺术传承班已经开展了两期,约四十人参加了此次项目。据藏文化慈善基金副主任何斌介绍,学员主要来自青海和四川藏区贫困家庭。

“根据在藏区的考察和开展的项目,我们发现,现阶段唐卡艺术的保护、传承及发展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缺少传承人。因为商业化和工业文明的冲击,很多唐卡画师的学生无法专心学习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我们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为藏区愿意从事唐卡绘画的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唐卡的机会,并且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发现优秀人才的平台。

对于那些有天赋、又自愿继续深造的学员,我们会为他们提供深造、创作的机会,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唐卡艺术传承人。其他的学员尽管无法成为唐卡艺术的传承人,但也可以通过在这里的学习,了解唐卡艺术,掌握一些基础的技艺。”何斌对《北京周报》说。

此外,举办这样的培训班也有利于逐渐改变过去藏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传僧不传俗”的传承方式,多元化发展。 据完么项欠介绍,以前的唐卡画师,大都为男性,因为需要去当地寺庙中去创作,而且,很多都是祖传。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画唐卡的画师,他自己也成了一名画师。

现在,唐卡的传承较之前多元化了,只要是有天赋、有兴趣,又可以静心修行的人,不论男女,不论家庭背景如何都有机会成为唐卡画师。“我的女儿在跟我学习,她也很用功。”完么项欠说。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