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康熙24年的《邸报》现身杭州(图)

2015-01-26来源于:编辑: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康熙24年的邸报 康熙24年的邸报

  故纸犹香

  326年前《邸报》是传家宝

  《邸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相传西汉时期便已存在。“邸”是各地派驻京城的官员住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驻京办事处。而《邸报》,正是由这些“办事处”编印出来,给官员们阅读的“官报”。

  眼前的这份《邸报》被小心翼翼地收在一个玻璃纸袋中。长25厘米,宽16厘米。像古装片里的奏折一般,印制成册,封面上贴有“邸报乙丑科”字样的竖条幅。

  “这是康熙二十四年的,嗯,公历应该是1685年。”张老师说。

  他叫张雪根,1953年生于杭州,是这份《邸报》的主人。

  进了张雪根家的玄关,客厅正对门的墙上,一幅十字绣的兰亭序引入眼帘。并不十分宽敞的屋里,虽被书柜书卷占去了大半,但却整洁依然。墨香弥漫,当真是“书香人家”。

  “来,你们坐。昨晚我已经把资料整理好了,所以你们不用着急”,张雪根笑着递过来两张名片,一张上面印着“杭州钢铁集团公司党校副校长”等的头衔,而另一张却只印着“书报刊收藏者”的抬头。这份用两张名片将兴趣与工作区分开来的缜密心思,在这个浮躁匆忙,一切从简的时代中,已是为数不多。

  “这份《邸报》在浙江仅存这一份,在全国,民间收藏大约也只有五六份吧。”

  他在书桌前坐定,缓缓地从编了号的文件袋中取出他的收藏,竟是每一张都用玻璃纸袋,按着各自的规格折叠起来,再细细封好。为了防止受潮与油墨晕染,他还用毛边纸夹垫在页面之间。

  许是被这份细致感染,又或者是这326年前的报纸承载着太多无法量化计算的分量,在接过报纸的刹那,连我的动作也变得谨小慎微起来。19页内文,宣纸,双面活字印刷,内页版心里印着“康熙乙丑科”字样。翻阅报纸,时不时能看到“荐举清廉”、“考课之法”这样的字句。“对,所以这是一份科举类的邸报。”张雪根说。

  关于这张《邸报》的来历,张雪根并未详述,只说是2009年,几经辗转从一位藏友那里转让得来。兴许,正是这份沉稳与低调,才能让他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这单纯的喜好,而又正是这种单纯,让这张历经沧桑的报纸,在辗转三个世纪后,终于在他的案前找到了归宿。

  撰文立著

  与报纸不得不说的故事

  张雪根说,最初他只是藏书。那是1970年的秋天,他进入杭钢工作,在半山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钢铁生产基本知识》。尽管只是枯燥的业务书籍,却开启了他的藏书生涯。直到1996年6月,张雪根帮亲戚的孩子代为搜集一些报刊的报头,而正是这个小小的委托使他从此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集报的世界。

  一转眼,已是张雪根藏书集报的第41个年头。那些经历其实早已名声在外,他是全国收藏清朝报纸最多的人。无论是电视电台,还是报刊杂志都已多次报道。他却从不主动提起,总是笑得淡然,不事张扬。

  但他亦有痴迷的地方,于那些多年的爱藏。翻阅整理,晴时晾晒。低头用脸凑近报纸,深吸一口气:“你闻闻,多香。”表情天真,宛如孩童。

  他为它们撰文,细数收藏经过,用文字详尽地勾勒出那些,或许我们从未见过的报纸的模样。《邸报》、《邸钞》、《京报》、《申报》、《光复报》、《北京女报》、《浅说日日新闻画报》——仿佛是为了端平一碗水般地每份都有一篇文章,却还只是他一小部分的清朝收藏。而那些为民国时期报刊撰写的文章,已于今年编辑成书,题名《故纸堆里觅苍黄》。

  硬盘的理论寿命是10年,光盘的理论寿命是20到30年,“这印在宣纸上面的报纸,可以留存一千年。”他笑着说。

  他说,这些老报刊上的字句,点点滴滴都是历史的碎片,记录下的虽然只是历史的某个瞬间,但留给我们的却是再珍贵不过的文献。

  《邸报》:“邸”,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属国舍也。”《汉书》有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史料记载,约公元前2世纪西汉时期,我国开始实行郡县制,各郡在京城长安派有常驻代表,这些代表的住处称为“邸”,正是由这些驻京“邸”编印出了《邸报》。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