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忻州施工挖出两座古墓有待考证多个谜团

2015-01-24来源于:山西新闻网    编辑:

六边形的元代古墓葬墓壁上,不仅有工笔彩绘的牡丹花图案以及卷云纹等绘画形式,而且墓门两侧题记中还有准确的纪年题记及“元遗山乐府《临江仙》”等两首词曲墨迹等,这种形式的墓室壁画在忻州壁画墓发掘工作中尚属首次发现。


11月7日下午,在忻州市忻府区兰村乡南呼延村一在建蔬菜大棚基地上,施工队发现了两座砖室古墓。之后,在忻州市文物部门的抢救性发掘中,又发现其中一座古墓内还有疑似名人词曲题记和壁画,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省市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省市文物部门派出专家联手展开了壁画清理保护工作,及时将壁画完整搬迁到了山西博物院,目前所有的研究工作已陆续展开。


施工挖出两座古墓


11月27日,记者接到热线后来到了兰村乡南呼延村。在紧邻大运公路西侧的南呼延村村口北侧找到了正在建设中的蔬菜大棚基地,在该基地监理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当日古墓的发现地——第13排第26号蔬菜大棚内。


记者看到,这个在建大棚占地面积约两亩,已开挖的深度离地面约5米,当日施工中发现的古墓就在这个大棚的中心位置附近,由于抢救性保护发掘工作刚刚结束不久,现场还有残损遗留的砖石。监理人冯春光说:“11月7日下午,在26号大棚施工的工人们发现古墓后,我们马上停工并报告了当地文物部门。之后,文物部门的专家便赶来进行发掘。”


据当地村民讲,相传这一带古时与北宋名将“孟良、焦赞”有关,村民古时多有复姓“呼延”,故起名“呼延村”。又相传该施工区域自古称为“孟家苑”或“东孟家”,与“孟”家有不解之缘。那么,此次发现的古墓究竟与“孟家”有无关系?墓葬中有何重大发现?记者专程来到了忻州市文物管理处,见到了全程参与墓葬发掘的文博馆员李刚,试图揭秘古墓情况。


李刚说:“接到村民的报告后,我们赶到现场看到有两座砖砌墓葬,其中一座呈半毁状态,已露出人骨。从现场出土的碎瓷片和另一座较完整墓葬的形制等分析,初步判断该墓为宋代到元代时期的墓葬,较为重要,为此决定展开抢救性发掘。”


11月8日上午,忻州市文物管理处首先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了勘测,提取出土物、照相、做笔录,之后立即报告上级部门。11月10日,抢救性发掘工作全面展开。11月12日,首先发掘的1号墓(已呈半毁状态的墓葬)清理完毕。


李刚说:“1号墓为叠涩穹窿顶影作木构砖室墓,墓向朝北,由墓道、甬道、墓室3部分组成。墓道为竖穴土圹墓道;甬道砖铺,甬道上方为拱券墓门,以砖封门。墓室平面结构为六边形,以砖铺地。”记者了解到,1号墓内共有5具人骨,分3个区域堆放,其中仅有一具较为完整,另外4具残损,均属迁回堆放在一起,由此可判断此墓属于二次葬。墓室内未发现棺木,葬具为棺床。此外,该墓室内还发掘出瓷枕(残损)、瓷盆、瓷碗、瓷罐、铁犁、石制工艺品、铜发簪、铜钱等物品。


1号墓内的发现让现场发掘人员初步断定此墓为金末元初的墓葬,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那么保存完整的2号墓内又有哪些惊人的发现呢?“11月13日上午,我们开始对2号墓室进行揭顶清理。从外观上看,2号墓与1号墓的构造相同,我们原本以为不会有太大发现,没想到当墓顶慢慢揭开后,墓室内发现了壁画,而且经过进一步清理发掘,竟有了惊人的发现。首先是墓壁上有了准确纪年的题记墨迹,更主要的是题记内容有两首元遗山的词曲,这在忻州壁画墓发掘工作中尚属首次。”李刚说。


新的发现让现场人员震惊,迅速向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做了汇报,之后,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又派出更多专家前往查看。次日,在现场多次论证后,忻州市文物管理处报请山西博物院派专家前来指导。11月15日,山西博物院的专家来到现场,在省市专家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努力下,当日下午,2号墓的墓底全部被清理出来。


李刚说:“2号墓与1号墓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墓室内发现了名人元遗山词曲题记和壁画,我们称其为叠涩穹窿顶影作木构砖室壁画墓。此外,该墓室内共有3具人骨,一具较为完整,其余两具均为迁葬回来的,也属于二次葬。墓室内出土物品有瓷碗、瓷罐、铜耳钉、墓志等。从墓志记载看,立券人为‘孟’姓。”


11月16日,鉴于墓室壁画的重要性,山西博物院专家提出了整体搬迁壁画的构想。11月17日,博物院派来9名壁画清理保护专业技术人员,开始了最细致的清理工作。经过几天努力,11月21日,2号墓壁画被完整搬迁到了山西博物院,后续研究工作正陆续展开。


2号墓的墓志显示立券人为“孟”姓,被村民们喻为与孟家有不解之缘的谜团似乎有了佐证。那么,被专家视为珍贵文物的墓室壁画究竟有何内容呢,记者进一步做了了解。


多个谜团有待考证


据发掘人员讲,六边形的墓室内,壁画分为六个面,南北两面没有墨迹,为工笔彩绘的牡丹花以及卷云纹等绘画形式,其中南面为墓门,其余四个面或多或少均有墨书题记。最重要的是,墓门东侧题记为元遗山乐府中的《临江仙》元曲全文,为墨迹楷书,其内容与现存书籍记载的元好问乐府《临江仙》资料中有个别出入。墓室壁画中原文记载内容大致为“今古北邙山下路,红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东流。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旧鸿,盖世功名将抵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盅,男儿行处是末要论穷通。元遗山乐府《临江仙》。”墓门西侧还有内容为《鹧鸪天》的另一首元曲,其内容在目前元好问词曲资料中未能见到,还有待专业人员推敲研究。其原文记载内容大致为“十日花开十日红,□开不见百季人,无穷名利无穷苦,有限光阴有限身,花满声醉,监鐏太平,萧□焱兮,民醉而□,醒□而醉,只恐□朝□。”落款为右声寄元遗山鹧鸪天。此外就是墓主姓名、修墓时间、立墓人姓名等内容。剩余两面有绘画也有墨迹,主要有“寿山福海、金玉满堂”等墓葬中常见的吉祥语等。


李刚告诉记者:“2号墓墓室内有几个特殊发现,首先是墓志上记载的地点名称与墓壁题记中记载的地点名称不一致,墓志中记有“忻州秀容县独担乡呼延村”等内容,而墓壁题记中为“忻州秀容县招集乡南呼延”。同一个墓中出现乡镇、村庄名称不一样,极具研究价值。其二,墓内用了‘大元’这个国号,从墓室壁画内出现的天干地支等内容分析得知,当时的纪年是公元1255年,而大元朝是在公元1271年正式建立的,推测出现这种提前使用“大元”国号情况可能是当时蒙古人已经占领了这个地方,且在占领地已使用上了大元这个国号。其三,就是墓室的另一首元曲《鹧鸪天》内容究竟是否为元遗山词曲原文,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此种种发现给这个壁画墓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亟待考古人员最终得出结论,但无论结果如何,这个墓葬对当地古建领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云南鲁甸地震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伤亡惨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