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珠宝、  结婚、  翡翠


粮票:展示沉重的历史印记

2015-01-26来源于:编辑:

来源:中国新闻网

  整理旧物,无意发现一只年代久远的信封,沉甸甸的。打开一看,是一迭发黄的票证。睹物思情,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两枚硬币大小蓝红两色套印的纸板菜票,是我在南洋中学读书时用的,面值五分,能买一大碗很不错的油渣豆腐。牛皮纸质一角钱钱票是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的,那是七十年代在北京参加《中国市容报》全国通讯员培训班,借住在那里时用的,一角钱可以买一碗象样的杂烩汤。两张发黄的汽车票,只有指头大小,上面分别印“桂林市人民汽车段票”、“杭州市人民交通公司”,票面都只有“三分”。一张水红色布票证是我在广州买东西找零留下的,票面额度“一市寸”,最上面印“广东省布票”,发行时间是1981年。棉花在当时属于国家严格计划控制的物资,谁要是私自收藏,那可是犯罪行为。一市寸布票只可以买手帕大小的一块棉布。或者说,相当于买一块现在擦桌子的抹布吧。

  最多是粮票。主要是地方粮票,有安徽省1972年版的伍市斤、市斤,湖南省一九七四年版的壹市斤、半市斤,桂林市1972年版的壹市斤等。

  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小票额的粮票。最珍贵的是广东省1968年版的“二市”和“一市”。“二市两”背面印五项说明:其中第三条“本票分双单月份两种,分别在双单月份内周转使用”。就是说,这种小票额也不是随时能用的,只有在规定的单或双月中才可使用,这样做是为了控制粮食供应。左上角印大红底色的毛主席语录:“要节约闹革命。”。它铭刻那个火红年代的特殊印记。

  最具特色是浙江和上海发行的微量粮票,面额只有半市。上海市1972年版半市背面有两项说明,第一项“凭本票在本市范围内,可购买粮食及粮食制成品”。半成品粮是多少?大约是三百粒大米,一只包子而已。但在票证供应年代,没有它是寸步难行的。地方票证只能在地方使用,出了限定的省市没有用了。

  建国初期,由于粮食供需矛盾加剧,国家于1953年10月制定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自1955年起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先后发行作为定量购粮凭证的粮票,由此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货币”。面额分别为拾市斤、伍市斤、市斤、壹市斤。当年这些全国粮票带在身边,在全国各地行走,心里会感到很自豪很踏实,它不但可以在地方通行使用,还可以兑换地方粮票,还可以私下里进行买卖。全国粮票不仅是特殊的钱粮,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使用全国粮票时的那种感觉,比现在使用最顶级的贵宾卡还要神气百倍。

  往事如烟,1993年票证正式退出我国经济生活的舞台,也标志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这些在今天看来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票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年代的经济社会状况,也是一个沉重的历史印记,一个折射时代精神的文物。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仅仅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然而,它的变化却可以翻天覆地。